2029年小行星阿波菲斯将迎三访客
这颗宽340米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与地球进行近距离但无威胁的擦肩,全球各航天机构都希望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机遇。
这颗宽340米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与地球进行近距离但无威胁的擦肩,全球各航天机构都希望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机遇。
讨论是严肃的,有很多科学家参与了进来。核心原因在于这个直径只有10米的物体表现出了异常的动力学行为,比如非引力加速,以及亮度突变和与其尺寸不相称的轨道特征——它很小,照理不可能在这样的轨道上停留太久——这似乎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是技术的产物。
最近刷天文新闻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条消息:有个和纽约摩天楼差不多大的小行星,再过几小时就要“路过”地球了。这事儿听着挺唬人,但实际情况到底咋样?咱们慢慢聊。
2025 年 3 月,欧洲航天局(ESA)发现了一颗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编号为 2025 FA22。初步观测显示,它可能在 2089 年与地球发生危险接近。进一步的追踪观测使 2025 FA22 被排除出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名单,但它的接近地球将作为
2025年9月17日,国际科学团队公布了关于小行星2023 CX1的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行星防御领域的一次重要进展。这项由西方大学流星物理学家Auriane Egal教授领导的综合研究,成为迄今为止首次成功追踪至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全方位研究。这项发现不
78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的芬兰,形成了一个宽达23公里、深750米的陨石坑。这场灾难性的撞击在陨石坑下方破碎的基岩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热液系统,为生命的再生提供了机遇。近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微生物生命在这一古老碰撞结构中的定植时间,深
回溯至 XVIII 世纪初,地球人口不过 6 亿多。那么,关于我们的星球,还有哪些鲜为人知却又饶有趣味的事实呢?宇宙中究竟有多少星系?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威胁究竟有多大?地球是否会陷入人口过剩的困境?
提到小行星防御计划,不少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好莱坞电影里用核装置引爆小行星的常见场景,核武器在地球上威力惊人,可一旦放到宇宙尺度中,它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而言,想靠核弹炸碎小行星,在工程上基本行不通。
中国正准备实施一项前所未有的太空任务,通过发射双航天器系统对遥远小行星进行撞击,试图将其轨道改变仅一英寸的距离。这项由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天都国际大会上正式公布的计划,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实现小行星轨道重定向的国家,为全球行星防御体系建设注
9月5日,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宣布,我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并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合作邀请。
2025年9月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宣布,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同时向各国发出了合作邀请。
搁平时,没人会揪着“地球还能活多久”这种事儿瞎琢磨——毕竟这颗蓝色星球稳稳当当转了46亿年,哪会那么容易“下线”?
当国家航天局宣布实施小行星撞击试验的消息时,全球航天领域为之震动。这项代号"奇迹行动"的深空任务,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行星防御技术验证,更开创了人类主动干预近地天体轨道的先河。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的深空,直径仅50米的"奇迹"小行星成为检验中国航天实力的
当科幻电影中“天外飞石”撞击地球的惊险场景照进现实,人类对小行星威胁的警惕从未停止。2025年9月,中国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宣布了一项突破性计划——启动全球首个独立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目标是在千万公里外通过精准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为地球筑起一道“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2025年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荣登全球第一。该排名为9月16日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奠定基调,以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这表明,中国正从“太空探索者”向“地球守护者”方向转变,以主动姿态参与构建全球行星防御体系。
艾礼安Q800 全网络报警主机作为一款集成多元通讯、智能控制与综合管理的中小型报警系统,凭借其全面的功能设计与灵活的应用适配能力,在安防监控、智能管理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9月5日,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宣布,我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并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合作邀请。
“如果明天醒来,新闻推送说一颗直径百米的小行星将在30年后撞地球,你会怎么办?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验证防御地球可行性。从科幻小说到灾难电影,“小行星撞击地球”向来是热门题材,但在现实世界中,到底该如何应对小行星威胁,仍需要科学家一步步展开验证。